天气:
搜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共江阴市委党校 江阴市行政学校 2016—2020年科研工作实施规划
发布时间: 2017-09-07 来源:

为适应中共江阴市委党校新一轮发展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时期党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努力建设具有江阴特色的社科研究领地和新型智库,为建成“长三角有较大影响、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示范性县级党校作出新的贡献,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阴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按照《中共江阴市委党校、江阴市行政学校20162020年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本实施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江阴发展大局和实现党校科学发展为中心,以新型智库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科研精品为导向,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全面提升党校科研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建设具有江阴特色的社科研究领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校姓党,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把党校姓党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科学探索无禁区、党校讲坛有纪律”,做到政治立场坚定性与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坚持把学术性研究与宣传性、实践性、对策性研究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相结合。

2、坚持围绕中心,聚焦咨政功能。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贴近党的中心工作,更加贴近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更加贴近广大干部群众的需求,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增强科研工作的实践效果。坚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谋划、来选题、来研究,整合科研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事关江阴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问题的研究,力求拿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把党校打造成为市委市政府信得过、用得上、有质量的新型智库。

3、坚持联系实际,加强实证研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理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证研究,努力开拓研究成果应用转化空间。要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认真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的新经验,及时发现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阴的生动实践和探索新成效。

4、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问题研究,重点研究分析解决改革发展中与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紧密相关的问题,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相关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坚持围绕江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围绕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相关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围绕党校学员带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应用性研究。

5、坚持创新制度,强化科研保障。坚持以制度建设保障科研发展,充分发挥制度对科研的规划和导向作用,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把科研工作引导到服务决策咨询上来,引导到提高科研质量上来,引导到多出精品上来。充分发挥制度对科研的管理和约束作用,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有效地对科研工作进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党校科研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党校要把握和遵循党校科研的发展规律,积极推进科研转型发展,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使江阴党校的科研团队更有活力,科研管理更加高效,科研保障更加有力,科研成果更加丰富,科研特色更加亮丽,使党校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科研质量进一步提高,科研作用进一步发挥,科研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科研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打造具有江阴党校特色的社科研究领地。

未来五年,党校科研要在保证课题项目数量、科研奖励数量、决策咨询报告数量等方面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课题完成质量、学术论文档次、决策咨询报告批示率、学术活动获奖率和重要科研奖项的获奖率,实现科研工作由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转变,推动科研成果由数量主导型向质量主导型转变。具体目标:实现年均获得无锡市级课题10项以上,省级课题1-2项;年均发表科研论文20篇,其中50%的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每年出版专著1部,编写《江阴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组织2-3次区域性学术研讨会。每年不少于3篇咨政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为确保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进一步转变科研发展方式,深入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建设、新型智库建设、科研合作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制度建设,积极整合科研资源,增强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水平,努力开创党校“十三五”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教学研究为基础,加强教研咨一体化建设

遵循“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咨政强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党校科研服务教学中心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形成富有江阴党校特色的培训系列专题,推进特色学科体系建设。

1、结合教学需要,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坚持党校姓党,把学习、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和研究,充分发挥党校“理论建设、思想引领”的作用。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修班的基础上,推进教师读书会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学习研讨,切实加强党校教师的理论武装,提升理论水平,把学习和研讨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干部培训的基础理论课专题。

2、适应培训需要,推进课题成果转化。根据干部培训需要,围绕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加大科研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力度,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阴的生动实践和探索的相关研究。按照“教研咨一体化”的思路,注重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干部培训的专题,服务好江阴干部培训,服务好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党员干部培训,建好富有江阴特色的干部培训专题库。

3、着眼长远需要,推进特色学科建设。结合县级党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实际,进一步做好苏锡常兄弟党校校际学科建设工作,深化中特理论、党史党建、经济社会、公共管理、人文学科等学科建设。积极拓宽视野,努力整合上级党校、知名大学、科研院所资源,以点对点的合作形式,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长期的切合江阴党校实际的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努力建设富有江阴党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

(二)以咨政服务为抓手,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进一步强化党校科研的咨政导向,形成科研有效服务于党委政府的特色、优势与载体,把党校科研打造成为有决策影响力的新型智库。

1、强化咨政导向,发挥咨政作用。强化科研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的导向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保障机制,加大精品咨询成果的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党校作为市委市政府重要部门、贴近政策决策研究的优势,与有关部门建立全方位的联系。充分利用党校贴近学员、贴近现实的优势,在促进地区发展中、在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2、适应咨政特点,打造咨政精品。适应决策咨询研究“短、平、快”的特点,突出咨政研究的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及时推出关注现实问题、具有应用价值、产生政策效应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打造一个在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方面有专长和影响力、集体攻关能力强的咨政服务科研团队。探索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团队攻关机制、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创新科研咨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不断提升咨政研究的层次与水平,打造咨政研究精品和咨政服务品牌。

3、办好咨政载体,畅通咨政渠道。编写好《江阴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强化《市情研究》在咨政服务中的桥梁作用,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方案,组织调研,加强组稿,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提高批示率,创建报送品牌,使之成为党校科研服务于市委市政府决策的快速通道。积极拓宽和充分利用其它有效渠道,包括党校和行政学校系统的咨政平台等,将党校教师和党校学员的优秀研究报告、调研成果、咨政报告提供给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

(三)以资源整合为依托,加强科研合作建设

充分发挥党校在科研组织上的作用,从系统层面统筹整合校内外科研学术资源,通过系统内联动、系统外联合、部门间联手,推动党校科研发展。

1、加强系统内的联动。继续深化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江苏省委党校和无锡市委党校的科研联动,依托上级党校的高端资源,指导和帮助党校科研向精品化、高层次发展。继续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以及其它地区优秀区县市党校的联动,促进科研资源的整合共享,开展多形式的科研合作,提升党校科研的整体实力。

2、促进系统外的联合。不断深化党校与系统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整合高校的理论研究优势和江阴的创新实践优势,提升党校科研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继续做好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科研协作,真正发挥好江阴党校作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科研协作与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和功能。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重点围绕江阴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等专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切合地方发展实际、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3、推进部门间的联手。持续深化与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研究部门和各部委办局的合作,借智借力提升党校科研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继续探索深化与市委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部委办局的合作形式,建立定期交流和研讨机制,及时掌握各种工作动态,提升党校科研的时效性;主动承接部委办局的各类研究课题,积极参与各种调研活动,多途径、多形式的整合优势资源,助推党校科研转型发展。

(四)以科研基地为载体,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各类科研基地是做好党校科研、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平台,党校要结合自身科研特点,选取典型单位,做好基地建设,为深入推进党校科研搭建平台。

1、建好调查研究基地。为方便调研,增强党校科研的实证性,积极拓展调研网络,建立调研基地。在江阴市域范围和周边县市范围内,选取如新桥镇、山泉村、永联村(张家港市)、蒋巷村(常熟市)、普惠苑社区、海澜集团等一些具有典型特色和研究意义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业作为党校科研的调研基地或调研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相关科研课题组织科研团队到调研基地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

2、建好咨政研究基地。为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增强党校科研咨政的针对性,积极整合咨政资源,建立咨政研究基地。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每年选取几个重点部门和单位作为党校科研咨政的研究基地,可根据需要联合成立研究中心,重点围绕工作重心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同时,积极借助党委政府政研机构平台及其咨政载体,充分发挥政研机构的政策信息优势与党校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建好实践锻炼基地。为科研人员更好地接地气,增强党校科研的实践性,积极创造条件为科研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建立实践锻炼基地。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选择一些专业对口、方向一致的机关部门或镇园街道、村(社区)等作为教师的实践锻炼基地,鼓励教师带着课题去实践,带着问题去探索,带着理论去思考,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更接地气、更有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科研成果。

(五)以专业人才为主体,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充分发挥党校教师的科研主体作用和整体优势,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协作水平,提高科研集体攻关能力。

1、以学科为基础,打造学术团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党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党校科研人员的学科专业背景、具体岗位,大力推进以党史党建、经济、社会文化、公共管理、人文学科为重点的学科建设,打造更加专业化的科研团队。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专业学术活动,促进各专业团队就本学科方向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研究。继续深化苏锡常八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整合学科团队资源,凝聚专业学术力量,推进区域学科合作和团队建设。

2、以课题为依托,打造项目团队。根据科研课题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要求,灵活组建科研项目团队。围绕高端课题、重点课题、咨政课题、调研课题,组建联合攻关团队、调研课题团队等多种形式的科研项目团队,群策群力搞研究,使科研组织形式由单打独斗向联合组团转变,增强科研的整体实力。在一些综合性研究课题上,积极打破学科、科室等的限制,组建综合性科研团队,拓宽研究角度,扩展研究广度,提高研究深度,争取在高端课题上有所突破,在重点项目上有所提高,在咨政服务上有所提升,促进科研成果上层次上水平。

3、以“外脑”为借力,打造联合团队。根据科研课题研究的需要和提升党校科研人员能力的需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借智借力,组建多元化的科研联合团队。积极向专家学者借智,选派相关教师与他们组成科研联合团队从事课题研究,借助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南京大学、江苏省委党校等知名专家学者的力量,提升党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层次水平。积极向部委办局借力,选派相关教师与江阴相关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科研联合团队,借助相关部门的力量开展课题研究,丰富党校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党校科研的应用性和影响力。

(六)以机制创新为保证,加强科研制度建设

顺应科研管理制度化的趋势,不断健全和完善以项目管理机制、激励导向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为重点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以制度规范、引导和保障党校科研发展,通过制度主导科研工作向既定目标发展。

1、保持制度的及时更新。建立科研制度动态更新机制,与时俱进完善科研制度。根据党校科研实施规划以及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梳理有关规章制度,及时修订完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确保科研制度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2、强化制度的导向功能。以提升科研质量和促进成果转化为导向,加强对科研活动的引导,通过切实加大对研究专著出版、核心刊物发表、省级以上重大课题和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的资助和奖励力度,引导党校科研工作由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促进科研成果由产品向精品转变。

3、加大制度的保障力度。以科研资金和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重点,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保障机制。建立科研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科研的资助和奖励力度,为党校科研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进一步优化党校科研资源配置,围绕教研咨一体化、科研合作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等进行相关制度建设,切实做好相关科研资源的配置工作,为党校科研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附:“十三五”时期党校科研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

根据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党校教师学科背景,未来五年,党校科研的研究方向为:江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阴的基本理论与现实问题。主要包括:

(一)综合类

1、江阴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研究;

2、江阴持续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实践探索;

3、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阴的实践探索;

(二)经济类

4、江阴市综合竞争力研究;

5、江阴市经济转型升级研究;

6、江阴市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7、江阴市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究;

(三)政治类

8、江阴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

9、江阴市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10、江阴市基层党建工作研究;

11、基层党校建设规律研究;

(四)社会类

12、江阴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13、江阴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五)文化类

14、江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践探索;

(六)生态文明类

15、江阴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16、江阴市美丽村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