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搜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共江阴市委党校 江阴市行政学校 2016—2020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规划
发布时间: 2017-09-07 来源:

人才是事业之基、发展之本、活力之源。“十三五”建设时期,是江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江阴市委党校履行使命、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切实把江阴市委党校打造成江阴党员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新型智库,依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重要精神,落实中央、省市人才工作要求,根据《中共江阴市委党校、江阴市行政学校20162020年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特编制本实施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为本,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切实担当党校使命为目标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加强以师资队伍为重点的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三支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党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形成实力雄厚的人才强校支撑体系,为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委政府决策新型智库作用及全面提升党校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思想为本,提升人才队伍精神境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始终坚持武装武装者,加强教师队伍和党员干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提升队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水平,切实担当起对党员干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的任务。始终坚持党校精神引领,让“忠诚、求是、和谐、创新”的党校精神融入到每个党校人的血液和灵魂中去,进一步凝炼具有江阴党校特色的共同价值观。始终加强使命责任教育,让“立校为党,执教为民”的使命责任成为全体党校人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始终加强党情、国情、世情、市情教育,增强全体党校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自信,增强献身党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自觉。

(二)坚持成长为要,优化人才队伍成长机制

围绕“选拔、培养、使用、服务”四个环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多种平台,努力探索建立具有江阴党校特色的人才成长机制。规范人才引进长效机制,以有效的机制建设高质量的人才梯队;加强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以多样的发展平台促进教师成长进步;善借组织人才培养载体,以更广的锻炼平台助推教师成长发展,着力打造一支出色完成党校中心工作的教师队伍。加强理念信念教育,夯实干部思想基础;注重创设锤炼平台,提升干部履职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培育干部过硬作风,着力培养一支全力推进党校科学发展的干部队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员工素质教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员工职业操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员工服务水准,着力建设一支优质完成党校后勤保障的员工队伍。

(三)坚持大局为先,增强人才队伍发展本领

坚持以优质完成各项工作为导向,以出色解决问题为体现,以推动党校科学发展为本领,增强队伍服务发展的能力素质和水平。在高水平完成培训任务、高质量推出科研成果、高水准建设新型智库中,提升教师的教学功力、科研实力、资政能力,彰显教师服务中心、服务发展的实力。在引领围绕大局、服务大局任务的实现中、在担当建设示范性县级党校进程的重任中,提升干部领导力、执行力和战斗力,彰显党校干部推进党校科学发展的本领。在为教学科研提升优质服务的保障中、在建设美丽校园的各项工作中、在优化党校全面建设的任务中,提升行政后勤保障人员的团队活力、保障能力、工作实力,彰显党校全体员工的无穷魅力。

(四)坚持开放为举,拓展人才队伍利用空间

坚持开放的人才使用理念,多措并举,构筑推进党校事业发展的“大人才”资源格局。以满足教学培训、科研咨政需求为导向,确立“大人才”理念,坚持做到“才为我用”,建立大师资库,努力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以开放大气的眼界、思路和胸襟,善于做到“我为人用”,主动发散江阴党校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培训优势、科研优势,加强校际间合作、部门间合作。以公益和开放的理念,推进校际间的教师培训交流工作。借助多种平台,推介自身优质师资,上门服务各地干部培训需求。

三、发展目标

(一)发展愿景

适应党校新一轮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人才强校,以培养能担当党校使命的人才高地为目标,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品德好、业务精、国情熟、教法优”的教研咨一体化人才队伍,积极培养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作风硬、肯奉献、执行力强”的行政管理队伍,全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技术精湛、服务优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后勤保障队伍,为推进党校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具体目标

2020年末,年均引进教师12名,教师数占全校在职在编人数不低于60%。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占75%左右,中高级职称占75%左右,形成年龄和学科结构合理、教研咨一体化的人才梯队。力争产生12名有全省影响、35名有区域影响的干部教育和理论研究的品牌教师。行政管理队伍中,本科学历占100%,其中研究生学历75%左右。专技岗位人员100%持有合格的上岗从业证书。根据教学科研需要,建立由上级党校教授、高校专家教授、机关镇(街)村(社区)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贤达等组成的教学科研客座教授师资库,年聘客座教授60名左右,并坚持每年优化20%左右。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多措并举提内涵,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党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按照“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以兼为主”原则,紧抓引进、培养、使用、整合等环节,时刻关注教师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功力、科研实力、咨政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品德好、业务精、国情熟、教法优”的教研咨一体化人才队伍。

1、坚持使命责任引领,不断强化人才担当意识

贯彻党校姓党原则,提升教师经典理论素养。党校姓党是党校的立校之魂,党性教育是党校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党校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是党性原则的重要基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修班的基础上,办好教师读书会,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教师学原著悟原理、读经典思实践,不断提升教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特别是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党校教师的看家本领。以有效的机制和方法,组织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专题开发,并有效地进入干部培训的课堂,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弘扬传承党校精神,锤炼教师职业精神涵养。坚定文化自信,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党校发展的实际,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化建设,持续地培育和凝炼江阴党校人的共同价值观,让“忠诚、求是、和谐、创新”的党校精神、“立校为党,执教为民”的党校使命融入到党校人的灵魂和血液中去,化为大家自觉的行为。倡导教师规划职业生涯,努力让“我们可以没有领导干部的权力和地位,但必须要有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和水平”的理念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用科学先进的理念和持续的行动,不断锤炼教师的职业精神涵养。

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增厚教师职业发展底蕴。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来推动团队学习和个人学习。推进教师读书会建设,继续组织教师读好“五本书”(共产党的书、党校的书、江阴的书、中国的书、世界的书),不断加强教师的党情、国情、世情、市情教育,努力使教师正确把握发展着的新时代、新形势,促使教师正确把握干部成长规律、教育培训规律和党校建设发展规律,用开阔的眼界、思路、胸襟去思考问题。用好“博闻讲坛”等平台,加大教师学习交流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不断增强教师职业发展底蕴。

2、适应党校事业需求,不断拓宽人才整合途径

注重优质人才引进,优化专职教师队伍层次结构。从推进党校学科建设的优化和确保党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不拘一格引进学科建设急需的“三高”(高学历、高职称和高水平)人才充实教研队伍,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党校人才梯次结构。

拓宽师资整合视野,优化党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按照“需求导向、专兼结合、优质动态”的思路,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不断加强客座教授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形势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优化兼职教师来源结构,努力形成由上级党校和高校专家教授、江阴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社会贤达等组成的党校客座教授队伍。加强客座教授管理与选聘,倾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学科互补、特色鲜明、作用突出的党校师资队伍。

确立“大党校”理念,善于发散自身优质教师资源。在“才为我用”的同时,更新理念,努力做到“我为人用”。在不断加强自身师资培训、提升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完善体制机制,努力为教师“走出去”创设条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跨区域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阴的生动实践与探索的经验启示,积极展示示范性县级党校建设成果。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丰富人才素质内涵

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教师培训进修空间。继续借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南京大学、上海市委党校、江苏省委党校等院所,不断拓展教师外培进修空间,以访问学者、借班参训、自主组班、科研合作、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建立长效的师资外培机制。

实施青蓝工程,提升青年教师成长速度。进一步完善党校“青蓝工程”机制,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导师制”,对参加工作三年内的青年教师,根据其专业背景和发展需求,采取“一人一策”,配备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做教学与科研的导师,努力满足教师成才的个性化需求,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才。对刚调入党校工作的教师,选配工作导师,助其早日适应党校工作的环境、要求和标准,缩短工作的适应期和过渡期。

注重名师培养,提升名师名课名品影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以教学、科研为抓手,引导教师走“科研型”、“学者型”发展之路。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教师创名师、上名课、出名品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挥名师作用,带动人才队伍整体发展,抓紧培养有潜力的优秀年轻人才,不断充实壮大后备梯队,增强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产生12名有全省影响、35名有区域影响的干部教育和理论研究的品牌教师。

加强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素质。紧紧依靠组织力量,积极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机关综合部门和基层挂职。利用党校自身优势,结合市情研究,建立党校科研调研基地,组织教师不定期地到市级机关综合部门、镇街(园区)、村(社区)蹲点挂职锻炼,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市情,增强感性认识,增长业务才干,实现从知识型培训向能力型培养的转变。根据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教学培训的主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组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拓宽眼界胸襟,提升教师协同培养力度。坚持以创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务实的举措,在原来八校学科建设、青年教师综合技能竞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修班等活动的基础上,发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党校校长论坛”等载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校校际间师资培养合作力度。在校际合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与教学为重点,坚持理论研修与地情研究相结合,不断加强学习成果向教学科研的有效转化。通过教师培养合作平台,积极打造具有基层党校特色的社会和文化、政府管理、党史党建、经济学、人文学科等学科,共同培育一支“政治强、品德好、业务精、国情熟、教法优”的教研咨一体化人才队伍。

4、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不断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完善保障制度,助推教师提升履职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党校人才队伍发展实际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促进人才成长进步的动力机制。坚持科学探索无禁区、党校讲坛有纪律,为教研人员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营造创新求索、宽容大气的学术氛围,积极推进党校科研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尊重教学科研工作规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的保障机制,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教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助推教师作用发挥。

优化成长环境,保证教师想干事干成事。在完善人才成长保障机制的同时,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加强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爱,进一步探索事业发展吸引人才、完善制度培养人才、提高待遇激励人才、融洽感情凝聚人才的有效途径,营造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成长环境。

(二)强化使命担当意识,实践锤炼提能力,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夯实干部思想基础

利用党校理论建设的优势,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确保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对党忠诚,在关键时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借助党校文化建设平台,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校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干部追求高尚情操,坚守道德底线。持久开展反“四风”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注重教育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建设。牢记“三严三实”要求,树立担当意识,确保干部始终做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确保领导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2、注重创设锤炼平台,提升干部履职能力

根据岗位需要和干部自身实际,有序开展校内岗位交流轮岗,注重干部多岗位的培养和锻炼,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党性、锻炼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把握党校发展规律、干部成长规律的能力,自觉把握自身职业发展规律,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利用党校自身优势,借用各种师资培训平台和资源,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和艺术,有效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积极争取组织支持,进一步加大干部到机关和基层挂职任职交流,鼓励年轻干部到经济社会和改革发展一线挂职任职。通过挂职锻炼、交流轮岗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干部的领导力、执行力和战斗力,彰显党校干部推进党校科学发展的本领。

3、注重素质能力标准,严格干部选拔规定

严格干部选拔作用规定,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以进一步选优配强中层负责人为重点,优化年龄、学历、专业、职称和能力结构,切实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推动党校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建设成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精干高效、引领发展”的干部队伍,让干部队伍真正成为引领党校发展的中坚。

(三)注重人文素养教育,优化能力提品质,不断加强保障队伍建设

1、完善制度建设,提升管理和保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

结合党校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的特点和要求,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根据管理科学化和服务规范化的要求,按照“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思路,实施扁平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制度规范,不断优化管理层级和管理流程,完善服务制度和服务程序,不断完善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的激励约束机制,切实提高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员的工作品质和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

2、注重职业养成,提升员工爱岗爱校和履职敬业精神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员工职业道德素养。注重培养员工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团队精神,积极营造学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员工热爱党校事业的集体认同感和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积极性、自觉性。深化职业精神铸造,努力让员工养成“业务专业、工作专注、办事专心”的工作习惯,在团队中努力形成“像家庭一样来管理、像企业一样来经营、像作品一样来创作”的职业状态追求,和“让组织满意、让学员满意、让社会满意”的工作品质追求。

3、深化全员培训,提升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结合岗位特点,以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品质为核心,实施分层、分类、分岗、多渠道、多层次的全员轮训计划,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通过技能比赛、外出学习、在职培训等形式,强化现有行政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着力提高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团队活力、保障能力、工作实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技术精湛、服务优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适应现代管理和党校全面发展要求的后勤保障队伍,为全面推进党校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