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搜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传统“官德”与廉政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07-10-11 来源:本站原创

21世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倡导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能否成为构筑预防腐败思想道德防线的一种教育资源?对于这些似乎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文化、道德与传统

 

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套生活方式。自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人类的起源,就是文化的起源。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就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

 

道德是明是非、辨善恶的一种行为准则。文化包括了道德,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化是道德的躯体,道德是文化的灵魂。文化需要道德去充实,文化缺少了道德就会变质。

 

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传统是历史的产物,有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但不等于落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但不等于封建。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承认,人们总是生活在传统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不朽的生命力。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同世界任何一种文化一样,都有其精华,又有其糟粕。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厚今薄古,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

 

二、传统“官德”与廉政文化

 

“百行德为首”,道德作为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又是人类发展的目的。所谓“道德不倡,天下不宁”,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社会进步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来规范和维系。而从政道德是道德的最高层次和核心。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德治”的优秀文化传统,“大禹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其家门而不入”,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成了从政的座右铭。孔子更是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大凡开明盛世的统治者,都明白“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的道理,十分重视官吏的道德品质。历朝历代承继优良传统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官德”规范。建设廉政,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同时也要有文化上保证,讲廉政必须讲廉政文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

 

三、传统“官德”的主要内涵

 

(一)为官要正

 

我国自古就视公正为为官的基本美德,孔子在《论语》中曾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何为正也?正则不偏、不斜、正派、正当,合乎法则、规矩。即要有正大光明、公正无私的作风,正直坦荡、刚直不阿的气节,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

 

公正首先表现在用人上,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也就是要做到不因亲友而不予重用,不以私仇而排斥人才。所以古人十分称颂“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

 

公正体现于交往中,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就是要做到不讨好贵者,不偏袒富者,不屈从强者,不欺凌弱者。

 

公正还应该没有私心,所谓“偏在于多私”。也就是要做到公正与公平必须出于公心。所以管子说“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履;地公平而无驻,故大小莫不载”。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实意义上的“身正”,讲的是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不谋私利。

 

(二)以民为本

 

民本,即以民为国之本。古代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儒家学说中,因此,自先秦以来,亲民仁政成为世代相承的最重要的官德规范。孔子曾一再希望统治者应养民、利民、惠民、教民,博施于众。孟子则明确提出了仁政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为民兴利除害。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广施仁政。荀子则以船与水的关系比喻君民关系,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比喻是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述。

 

从中国历史看,历代王朝的兴衰几乎都与统治者是否亲民仁政息息相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是民本治国的最好印证。在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清官,坚持以民为本,刚直不阿,不惜丢掉乌纱帽,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如魏徵、狄仁杰、海瑞、包拯等清官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极为深远。因此,“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等成了为官从政的至理名言。

 

(三)清廉自守

 

“廉者,政之本也”,在中国古代,清廉是对为官为吏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公生明,廉生威”,千百年来无数事实证明,清廉自守乃为官之本也。历史上清廉自守的故事人们大多耳熟能详,如包公、海瑞等,很多很多。

 

据《清史列传》卷八《于成龙传》中记载,清朝康熙年间的于成龙,做过知县,当过巡抚,任过两江总督,一生清正廉明,办事公道正派。所到之处他都能“为官一任,安治一方”,而他死后,箱中仅有官袍一件,罐中有一些盐和豆豉而已,别无他物。着在“三年清支付,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实属罕见。故康熙帝称赞他为“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

 

古人云:“欲治国,则必先重吏治;欲治吏,则必先重清廉”。清官文化确实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教材。

 

(四)知耻之心

 

《论语》说:“行己有耻”。孔子这里说的是作为一个人都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他还说:“知耻近乎勇”,是说知道什么是耻辱,这样的精神自觉会给人带来勇气。胜己者,胜人。人最大的勇气是战胜自己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孔子说是“知耻”的结果。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陷阱,人们的性格上有许多弱点。

 

康有为则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这也是说纠正上的风俗,要从之耻做起,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一个羞耻之心,社会就会有希望,许多新事物、新风尚的推行就会变得容易得多。现在贪官犯赃,怕的是刑法,就是不怕羞耻两字。法网恢恢总有漏洞,道德自省无处不在。只是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干部明德知耻,就不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

 

“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耻字从耳,“耻”字的原义是对可恶不伦之事的舆论鞭打与精神谴责,是骂声不绝的斥责。社会舆论正在谴责腐败,力度还要加大,要让腐败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官德的几个重要的思想,不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部分仅此而已,也不是说中国文化传统对廉政文化建设起支持作用的只有以上诸思想,只是这几个方面与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比较直接的关系,以此举一反三,直至对中国优秀传统取得深切体认。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将其作为封建余孽,批判有余,承传不够。我们要做的是披金淘沙,更新再造,使其中优秀成分复兴光大,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大厦的有益资材。假如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这样的新认识,假如我们真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果真对廉政文化建设有所助益,那么相信中国廉政文化将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